來源: 華圖教育2016-12-05 11:22
申論熱點材料閱讀
近日,蘇州一護理院推出“獎孝金”:子女兩個月內到護理院探望父母長輩超30次,就可獲200元現(xiàn)金抵用券。“獎孝金”現(xiàn)金抵用券,可以在繳納老人相關費用時抵用。工作人員表示,新制度推出后,子女看望老人的頻率明顯增加。一些子女表示,這個獎像一面鏡子,讓自己覺得愧疚。(12月4日《揚子晚報》)
模擬題
面對一面倒討伐老人子女的輿論,你有什么看法呢?
【社會現(xiàn)狀】
我國從2000年起已經(jīng)進入老齡化社會。第六次人口普查數(shù)據(jù)顯示,60歲及以上人口占13.26%。尊老愛幼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(tǒng)價值觀之一,其實詮釋了中間人群的責任遵循。但相比中國人最在乎的“照顧培養(yǎng)子女”問題,關愛老人尤其是自己的父母,遠未受到人家的足夠重視。大多人只關注父母的“老有所養(yǎng)”,他們有沒有足夠物質保障,而忽略了對他們的精神陪伴,而且隨著城鎮(zhèn)化的推進,這一問題越來越嚴峻。
2013年頒布的《老年人權益保障法》規(guī)定:家庭成員不得忽視、冷落老年人,與老人分開居住的應當經(jīng)?赐蛘邌柡。很多人看到了“;丶铱纯”寫進法律似乎有“道德綁架”之嫌,卻不知法律作為最低的道德遵循要求,動用法律形式為“常回家看看”兜底,本身就說明這個社會對老年人的關愛還遠遠不夠。
【參考分析】
如果把本次事件擴大化,那么,我們當下社會中,身為子女給老人們的關愛是否足夠呢?從探望父母的次數(shù)到打電話的數(shù)量,大家都心里有數(shù)。
可以肯定的說,當下社會,不僅僅是事件中的老人子女,大多數(shù)人都沒有做到自己應該做的,所以說,在批評這些人的時候,大家都沒有立場的。也就是說,沒有資格去批評別人。
首先,不客觀的說,無論你說人家是不是為了錢,但至少人家去探望父母了,老人有了更多與子女相聚的機會,這一做法切切實實地讓他們得到了更多關懷。而來自子女的關懷,恰恰是老年人的主要快樂來源之一。
其次,認為事件中子女去探望父母是為了錢,是完全主觀的。當然,一些人有這樣的想法可以理解,護理院推出“獎孝金”后,子女探望次數(shù)暴漲的現(xiàn)實呈現(xiàn)就容易給人們造成這種主觀上的感受。在面對該事件時,先不要急著通過“道德語境”去考量,也不要把摻和“金錢”的規(guī)定和理念一棒子打死。我們知道,事件中子女探望父母的次數(shù)都提高了不少,可以說,醫(yī)院的目的達到了,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活的這種“獎孝金”,而那些沒有獲得獎孝金,也不是為了獎孝金而來的子女是不是應該分開另算?而那些獲得了獎孝金的子女,難道真的就是為了這一百兩百的“獎孝金”?一個月探望15次,才會給二百塊錢,誰又會在乎這區(qū)區(qū)二百塊錢呢?給你二十塊讓你跑腿,你愿意嗎?很多人就算快餐店在自己樓下附近,也懶得動叫外賣,更不要說二十塊錢跑老遠了。
所以,認為這些子女是為了錢而去的想法,其實是不正確的,而且是絕對主觀的。作為一個成年人,要有看破表象看本質的能力,要有自己主觀的判斷力,而不能人云亦云。而當你看到這次事件的時候,再批評別人的時候有沒有想到自己呢?有沒有反省自己是否做得比別人好?自己是否真正的孝順父母了?
【提出對策】
該事件中,該措施出爐后,子女頻繁地去看望父母的現(xiàn)實只是表征,人們不能通過一件事情的表征就去判斷其本質,那樣只會留下浮躁,看到的東西也逃脫不了“膚淺”的標簽。
其實,很多子女往往會執(zhí)拗地認為,護理院的服務更為專業(yè),有專業(yè)的護理人員和醫(yī)生護士,對父母的照顧會更好,而自己往往會心有余而力不足,擔心照顧不好父母。再加上,也確實有一些子女,由于種種原因無法做到照顧父母,護理院就成了萬不得已的選擇。之所以會有這種想法,是因為很多做子女的僅僅看到了父母們所需要的實際護理與照顧,卻沒有看到他們最缺乏的是精神上的慰藉。
而“獎孝金”新規(guī)的出現(xiàn),對于子女來說,更是一種提醒,一種對內心的觸動。是在時刻提醒子女要抽出更多時間來看望長輩、孝敬父母,更要給他們帶來精神慰藉。這個“孝順金”就像一面鏡子,讓一些子女看到了他人的孝順,感受到了自身的差距與不足。在愧疚充斥著內心時,進而催生著“道德自覺”。